MacBook启用侧记

ddlee · September 22, 2018

定位,功能的侧重

我所使用的版本是12寸的New MacBook,给它的定位是便携的上网本,初衷是希望将iPad上不太方便的输入功能(我认为键盘要胜于触控笔)分离出来,在处理较为复杂的信息(如教材、论文等)能够方便进行检索和笔记等任务。它在我的个人设备中大概处于下面的位置:

MacBook定位

生产力在这里主要指对个人学习和产出的帮助。如上图,手机和iPad等可以满足获取信息的需要,但在处理和内化信息方面则相对局限,而笔记本则很好地满足了查阅、创作等需要,但便携性不够。于是我给MacBook的定位即是在维持便携性的同时又能获取较强的生产力。

理想状态中,绿色区域需要一台高性能的台式机。目前笔记本品类中的超级本(如ThinkPad X1, Macbook Pro等)主要分布在红色区域,而从平板电脑的触控出发产生的变形笔记本(如Surface Pro等),则是分布在蓝色区域,这两类也是我日后的升级考虑。

有关硬件的评述

硬件方面我是相当满意的。

Pros:

  • 整体重量只有1kg,大小方面相当于一本A4的专业书,便携性非常好。
  • 12寸的屏幕够用,色彩相当丰富。
  • 触控板非常灵敏,手势操作配合系统和应用非常方便
  • 重度使用的续航还不错,一个半天是够的(因人而异),尽管官方宣称是10个小时

Cons:

  • 键盘键程太短,相当不习惯,倒是没有想象中累
  • 接口太少,只有一个Type-C,好在我对其定位并非主力电脑,传输主要依靠网络

应用的选择

多平台同步:一个精分的自我修养

我的设备包括Mi Mix2(Android), iPad(iOS), MacBook(Mac), ThinkPad(Linux/Windows),必须要考虑多平台同步的问题。下面是我按信息类型分的处理方式:

  • 大型文件:移动硬盘、U盘、SCP传输等
  • 小型文件:路由器NAS(Samba和FTP服务)
  • 文档和电子书:主力Dropbox和NutStore, Drive, OneDrive, iCloud等,归档后用移动硬盘存储
  • 照片、视频、录音等:源文件由移动硬盘存储,同步至Google Photos和iCloud服务
  • 代码:GitHub和BitBucket托管,客户端Gitkraken(Linux), SourceTree(Mac), Git2Go(iOS), OpenHub(Android)
  • 小型信息(链接、文字、少量图片等):全平台的PushBullet、Telegram、专有的AirDrop、基于Web的InstaPaper(文章)和RainDrop(链接)等
  • 备份内容(个人证件、配置文件、密钥、密码等):文件类通过移动硬盘和同步服务,密码等通过LastPass、Google和iCloud账户

笔记和创作应用:富文本还是纯文本

笔记指基于学习材料(如教材、论文、电子书)的批注和再创作,特点是需要跟原文进行交互,难以避免的要支持富文本,此时,Evernote, OneNote等笔记类应用比较适用。

而创作,主要指是文字为主的编辑过程。对文学性的创作,基于Markdown语法的写作类应用则更为适用;而知识性的创作,常涉及其他材料的编纂,此时支持富文本的笔记类应用更为合适。但在发布时,常常需要转化为Markdonw格式,笔记便成为草稿。

基于上述分析,我选择了如下几个应用:

  • MarginNote(Mac, iOS):对教材、专著等进行批注和知识组织,材料通过Dropbox同步,笔记使用iCloud同步
  • Mendeley(Linux, Mac):论文的整理和批注,通过Dropbox同步
  • Evernote(Linux, Mac, Android):富文本笔记创作(草稿)、知识整理归档等,自有服务同步
  • OneNote(Windows, Mac):知识整理归档等,OneDrive同步
  • Typora/Mark Text(Linux, Mac), VS Code(Linux, Mac):纯文本Markdown编辑,博文发布维护等,草稿Dropbox同步,代码Git同步
  • Duokan(iOS, Android), Kindle(Kindle, iOS, Android):文学类电子书阅读与批注,自有服务同步,不定期导出笔记到Evernote
  • Knotes(Mac), Calibre(Linux, Mac):Kindle电子书管理,标注管理等,自有服务同步